Tuesday, August 22, 2017

Lake Atitlan 山中農場食記

朋友的農場位在火山湖(Lake Atitlan)旁的其中一個聚落叫Tzununa,此地人數不多,也較沒有其它幾個大聚落發展成一個觀光小鎮,也因此在這裡沒有菜市場,更沒有許多商店,當地總共約10家小型的柑仔店(如同台灣過去鄉下皆會有的小商店),一間迷你又陽春的藥品店,連當地都沒有垃圾處理系統,見到當地居民的垃圾處理方式不是用焚燒垃圾,就是隨處亂丟,稍微有點公德心的居民會用米袋裝好,量多時再以船隻運送到人多的小鎮倒垃圾,居住在此地的外國人們發起將塑膠垃圾塞入塑膠、玻璃瓶中,拿來當建築材料使用,而除了塑膠垃圾以外的紙類、衛生紙、廚餘呢?當地有許多農場,幾乎每戶人家皆有養雞,這些東西能夠直接跟廚餘混在一起,倒在雞舍,雞在一邊挑食物吃的時候,腳爪也順便抓來抓去,紙類在自然環境中經過不斷地翻土、降雨、雞爪功之後很容易分解,我發現飼養雞之後,垃圾量根本不多,只有想儘辦法針對塑膠袋的使用減量,當然平常也要養成帶購物袋出門買物品,就不會帶回一大堆的塑膠垃圾啦!

那麼,回到此篇文的重點吧!剛剛提到這裡商家不多,更沒有菜市場,對!就是沒有!不需懷疑!要買菜,不是自己種就是跟當地商家買不是很新鮮的菜(量不多,選擇性不多),否則就是要每隔幾天坐船到對岸的小鎮上的菜市場購買大量的菜,再一邊爬山路一路扛回家,蔬菜供應都有限了,更不用說吃肉、喝牛奶、吃優格、起士這些東西啦!坐船到對岸才會買到就是了!不然自己養雞殺,養羊擠奶做優格,生活方式如同傳統農村以及山中生活的混合形態。
目前我們所照顧的農場內除了吃不完的有機蛋以外,香蕉、芒果、  倒是有(不過轉熟接需要時間),農場內有小區域的美生菜、地瓜葉可供食用,由於此農場才剛經營個幾年,有許多果樹還在成長階段,很多區域還需要慢慢的開墾種植,算是個年輕的農場,也因此我跟長腳的食物取得多半要下山購買及坐船到對岸一次買大量的菜。

本來農場有養十幾隻肉雞,朋友離開前剩三隻交給我們處置,長腳在朋友的允許下,將這些肉雞逐次殺掉,使得我也必須自學分解切割整隻雞的方法,還外加將剩餘的雞骨與殘肉烹煮雞湯,一隻雞能夠二人吃上兩天的中、晚餐呢!
 放上一隻長腳殺的雞,於鍋中等待我分解的照片

但是當這些肉雞吃完以後,我們又回歸到素食生活,農場沒有電,我們也沒有烤箱,我必須要發揮創意自己做出許多食物,麵粉、玉米粉、麥片等可以存放的食材是我必須要製作食物的關鍵,分析我們的食物蛋白質的來源主要以蛋為主,豆類烹煮耗時耗瓦斯(想像一下一邊爬山一邊扛瓦斯桶的狀態),我的身體吃豆類容易脹氣,所以從豆類取得蛋白質的方式則不適用於我,也因此我們不得不成為素食群眾,話說吃素不是挺好嗎?沒錯!在我開始旅行以前,不愛吃肉的我幾乎都快成吃素的族群,可是在今年的三、四月份,當我們住在這個火山湖旁的聚落長達快二個月時,當時的菇農場Fungi本來就是以素食為主,若是遇到Vegan在這個社群裡(完全的素食主義者,蛋、奶、蜂蜜等皆從動物身上取得的食材皆不吃)我們每天所烹煮的食物皆要遵循Vegan的吃法,一開始我覺得無妨,並不認為自己一定需要蛋、奶製品,不過卻讓我的身體起了很大的變化,我開始感到無力、經常頭暈,除了經常感到饑餓(就算吃飽後沒多久又感到饑餓),更別說有力氣經常爬山了,而過去每天吃肉的加拿大人長腳除了總是感到饑餓,他也明顯的感到無力、頭暈的情況,在這個社群內也有許多本來不是Vegan的人也有同樣的情況,這時我才感覺到原來身體需要蛋白質的重要性,也發現我雖然可以吃素,但是不可能成為完全的Vegan,這太刁難自己的身體了!

Alright,再回到這篇文的主題,山中農場食記!以下就是一堆照片圖解,看看我倆在山上的農場都吃什麼吧!




當麵包吃完了,沒時間下山買, 美式早餐煎餅就變成我一早起床必做的食物







自己做的水煎包








自製酪梨醬

市場能買到手工羊起士,在沒有冰箱的農場裡能常溫存放三天

自己做的巧克力Bar

自製薯條配豆泥其實不錯吃呢!

自己做的香蕉蛋糕

這是農場採收的生菜沙拉

想念台灣美食,就自己做蛋餅

這是香煎雞胸肉呀!


自己做的麵包,因為沒有烤箱,只能用鑄鐵鍋烘烤,形狀有限制




特別一提,本姑娘必須親手以麵粉做許多產品,由於日前在墨西哥披薩店學到發麵團的技巧,因此需要發麵團的麵包、水煎包皆不是問題,而蛋餅、美式煎餅、蛋糕、蔥油餅.....也經常成為我們的早餐或點心,而我也從當地人學到用玉米粉做的Totilla ,此為他們的主食,如同小型的墨西哥Taco一樣,不過長腳先生不喜歡吃瓜地馬拉的Totilla,他覺得沒啥味道且又沒營養,那麼我就做墨西哥的大型Totilla,叫做Tlayudas,購買黑豆泥的罐頭,塗在上面再包上炒蛋、番茄等,則成為墨西哥的街頭美食呢!

說起拉丁美洲的飲食習慣,玉米、豆類不可少,玉米;這個實踐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經濟作物,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這項全球化的食材也漸漸地成為許多國家的小吃、零食裡,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談起當初歐洲人殖民美洲時,曾意圖想將歐洲的經濟作物“麥”傳播於此地,但最後還是不敵本地的玉米,甚至玉米演變成實踐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夢想。
美洲的原生種植物除了玉米,還有可可。來到瓜地馬拉以前,我幾乎忘了大學時期偶然見到馬雅人開始飲用可可的資料,當時還期待著希望未來能夠到有馬雅人的地方,一探究竟呢!沒想到如今我真的走入馬雅人後裔的世界,在火山湖附近的市集,接能購買到還未烘烤過的可可豆呢!當地的巧克力飲品或是自製的巧克力接稱為Cacao(音類似為“卡靠”),說起Cacao跟巧克力有哪些不同,巧克力是以可可豆製成,不過在製造過程中加入許多可可脂跟其它油脂,來自天然Cacao的那種類似咖啡因的興奮素質在製造過程中流失,直接飲用單純由可可豆所熬煮的Caocao會有類似飲用黑咖啡的作用,過量或是夜晚時飲用時,容易興奮睡不著,或是喝過量時身體會產生一種嘔心的感覺(每個人的身體大同小異,我就感到挺明顯的)。
以下為可可豆跟市集買的Local Cacao(老婆婆自己做的)
左邊為市場買的手工無糖Cacao
這是可可豆,可將生豆放於平底鍋上烘烤個十分鐘後,待冷卻再將表皮播下,可可豆經烘烤後會有可可香氣,且顏色轉成深咖啡色。

在瓜地馬拉有幾樣特殊的食材,也都是旅居在農場後,透過幾次到市場詢問當地人跟上網查找名稱翻譯,也慢慢地在一次次地烹煮食物時發現其運用的方式。如Achiote(胭脂),原來這個印象中是國畫顏料的名稱還可以食用呀!原來胭脂取於種子,在市集還能買到一顆顆紅色的種子,回家能磨成粉末拿來畫畫跟實用呢!不過通常市場都會賣已經加上油脂跟鹽的粘土狀胭脂,將它丟進熱水中能溶解,適用於煮湯跟做醬料。另一種叫Protemas,類似我們台灣常常會有的豆類再製品食材,只要泡水後會撐大一些,炒菜煮湯都能加入。


最後,順帶一提,許多當地的小商店都會買到以塑膠袋裝的醬料,番茄醬也是以塑膠袋包裝來販賣,仔細看其番茄醬的成分,有些甚至跟番茄完全沒關係,是以木瓜、香蕉再加一些色素、糖所製成,木瓜能製成醬料倒是讓我嘖嘖稱奇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