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2, 2017

開巴士從瓜地馬拉到墨西哥之旅 Bus Trip Part-2

巴士繼續前進,隨著大夥興奮的歡呼聲、鼓聲,引擎轟隆隆的作響,我們正開往到墨西哥的路上。
重重的高山與蜿蜒的山路,路過及時落下的雨以及乾燥的植被,我們趕著在天黑以前能在墨西哥與瓜地馬拉的邊境處理完巴士與大夥人的簽證問題,一起前進的這六人當中,只有一個人的瓜地馬拉簽證沒有到期,其他的五個人包括我跟長腳,皆是已超過瓜地馬拉發給我們90天簽證的情況,據許多過來人過期的經驗是一天需付15Q,等於加幣一天三元,我跟長腳算了一算兩人過期的天數,付的錢還不至於讓我們心疼,能花錢就了事的簽證國,在這世界上雖不少,能遇上這樣的價碼算是我們幸運呀!

我們的巴士開到靠海岸邊境的國境,在瓜國的國境辦公室排隊等待處理巴士的牌照簽證問題,好不容易等到能夠處理我們案件的時候,辦事員跟我們說這台巴士在瓜國的簽證過期,照規定需要付約快300美金的罰款,而這間辦事處無法做巴士引擎等機件的檢查,做檢查的辦公室距離那裡約有半小時的車程,而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將巴士開出去到另一處做檢查,因為牌照已經過期,一旦開始處理這案件,就是處於審核的狀態,牌照過期的巴士是不能移動的,我們聽了心都涼了一半,好不容易修理好巴士能繼續前進,現在又遇到這種鳥事?!這個國家有許多規定是講不通情理的,瓜國的政府並不是那種總為人權著想的自由政府呀!
不過,好心的辦事員建議我們將巴士開往北方的國境辦事處,他說那裡的辦事處較大間,能夠處理所有的事,倘若我們能向他們解釋是因為巴士壞掉修理的關係,導致我們無法準時在簽證有效時間內抵達,有可能辦事處的人員能將罰款降到最低,我們聽完心中又燃起一線希望,話不多說便全體集合,開往需耗時一小時的路程才能抵達的北方國境。

據我跟長腳以及Silvan曾越過此國境的經驗,我們的印象是在辦事處外總會有一票奇怪的人,處處拉旅人辦騙人的簽證,或是纏著你要坐他們的車子到別處,這些人可以煩你煩到完全沒禮貌,拉起你的行李就要帶你上車,或是直接跳上車跟你扯一堆屎,我們做好心理準備,一旦到辦事處附近,就要提高警覺。
很快的,當我們巴士前進到辦事處約10分鐘路程之遠的路上,這些煩人的蒼蠅開始圍繞在我們巴士的一旁,呼啦啦地扯一堆,還有人企圖跳上車,我兇巴巴的吼著一腳踩上車門的中年人:「heyiii! Vete Agiiiiii」當人們呈現一種野外動物的形態,「禮貌」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拿出慢慢孵蛋的。

我們輪流的安排處理巴士以及每個人的簽證以及出境的事情,巴士的罰金竟然在此辦事處降到約三十幾美元,瓜國的規定之能彈性化的處理方式,讓我們跌破眼鏡,而另外讓我跟長腳有些覺得摸不著頭緒的是只有我們兩個還有Silvan有付我們over stay visa的錢,車上的兩個法國人超過停留的天數比我們來的長,卻沒付上半毛錢,處理我們五人的辦事員皆是同一個戴著眼鏡的中年人,只是我們都在不同的時間點去,看來他是看心情辦事,想到才要錢,沒想到就直接給你蓋個出境章,這種有些不專業的情況,跟我以前在柬埔寨的國境辦事處所遇到的情形一模一樣,國家所制定的法律是拿來參考用的,看心情做事就好,有上班就好,有空能黑點錢最好。


解決了瓜國的簽證,我們再將巴士開往墨西哥的辦事處,大夥一同下車處理入境的程序。比起瓜國小間並且門外堆滿垃圾以及一堆怪人徘徊的辦事處,墨西哥的辦事處像是五星級的高級建築,辦公室內除了有提供讓人等待用的椅子,書寫表格的桌子,冷氣開放,還有附有「馬桶坐蓋」的廁所供人「免費使用」,說真的,在瓜地馬拉的公共廁所很難找到有附馬桶坐蓋的馬桶,更不用說沖水器是能使用的,經常都要拿水桶自行舀水沖馬桶,然後門口都會有人跟你要使用廁所的費用3~4Q等,我在瓜國居住超過三個月之久,好不容易見到文明世界的廁所,不禁興奮了起來。

當我們一夥人全都處理入境手續完畢以後,我們開著巴士正準備要離開,突然有一兩個辦事員將我們巴士攔住,上車開始檢查大夥的行李以及搜索巴士上大大小小的物件,有個辦事員要我們將背包拿下到辦事處做掃描檢查,當我們扛著大小包的行李下車時,辦事員便上車進行搜索,理論上入國境是不能攜帶種子、肉製品、動物等,也因此巴士上的兩包水果被拿下車了,同行的Sylvain馬上追隨上去呼叫:「有一整顆木瓜噎!你們要拿去丟嗎?」辦事員回答:「well~木瓜裡面有種子,種子不能入境墨西哥!」Sylvain說:「種子是嗎?給我一把刀子,我把它切一切,種子拿掉。」然後他就在墨西哥邊境的辦公室內開始切木瓜,去皮、去種子,將切好裝袋的木瓜帶回巴士給我們大夥人果腹,好一個拯救木瓜的國境之旅呀!

每天一大早,這個嬉皮的法國人總是習慣做瑜伽,不過這次在路中間,感覺很奇怪


每開一段長距離的路,我們都要檢查一下油箱的狀況


在墨西哥南部的山路上暫停一下~讓引擎休息休息



天色逐漸暗下,我們歡呼著入境的喜悅,一路上開始討論墨西哥的美食,沿路尋找食物解決晚餐,巴士不停的開往墨西哥南部Chiapas,這個省份在墨西哥排名為第一貧窮的省,我總是聽人說,因為窮也因此這個省份有著濃厚的危險氣息,有些深山區會有一些原住民的自治區,無政府管制狀態下,槍支毒品樣樣有,一般人不會想誤闖進去,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走入,就無法活著走出來,這些故事聽多了,望著地圖上彎曲的等高線,不禁會有些興奮、擔心,隨著所見的綿延高山,在這些高山區以蜿蜒的形態組成的高速公路,開往在Chiapas的高速公路上,似乎能滿足許多旅人的視野,今晚我們必須要想辦法,在這些山區找個停車處休息,對於那些人言所謂的黑色地帶,我們毫無頭緒,不曉得在地圖的哪裡,誰都不想要誤闖到這些地方,看著無止境的山脈以及壯麗的自然景觀,天色已暗,我們相信應該會有個安全暫停之處在高速公路旁等著我們。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17

開巴士從瓜地馬拉到墨西哥之旅 Bus Trip Part-1

我們在Lake Atitlan照顧朋友的農場約三個月左右時,看著即將到期的簽證,也覺得我倆在此地待夠了,這幾個月也規劃了一個在台灣南部音樂節的活動,考量戶頭所剩的旅費,為了趕上年底在台灣的活動,衡量了下便宜的機票點,我倆決定北上到美國加州,再從LA飛回台灣,也因此我們放棄了南美洲的旅行(我還是超想去秘魯跟玻利維亞啊!),剛好在此時期,我們聽到以前在Fungi菇農場工作的社群有意想將他們的巴士移動到墨西哥南部,除了考量到瓜地馬拉的巴士簽證太貴,移動到墨西哥南部剛好可以弄個菇菇工作坊跟小學校在那,所以他們開始徵求同行的夥伴,一起開巴士到墨西哥。

我倆決定跟這個巴士來個Camping之旅,在展開此趟開巴士之旅前,長腳就一直找時間到巴士的停車處工作,幫忙整修巴士內部,裝訂了一張上下鋪、桌子,而我倆也在最後那一兩天住進了巴士,將巴士內部清掃整頓成一個小小的房子。
巴士內部狀態



在決定開巴士上路的那天清晨,除了Fungi的那三位領導者(其中一位德國人要跟我們同行),還多了三位確定要一起同行的兩位法國人跟一個以色列人,大夥開始準備發動巴士,卻沒想到前一晚由於大雨的關係,巴士整個陷入泥爛當中,我們一大群人從早上八點處理此問題到下午四點巴士輪胎才順利移出,有好幾次我還必須鑽進巴士底下挖輪胎旁的泥土呢!
在巴士能順利開出停車處後,我們浩浩蕩蕩的先將巴士繞了Lake Atitlan一大圈,別小看這片火山湖呀!從四五點開始出發,繞了半圈就已經晚上八九點了,當晚在巴士內總共有九人,大夥就臨時擠一擠睡車上,隔天清晨有三位本來就不是要跟我們同行的朋友才離開,剩下咱們六個夥伴要獨自上路開到墨西哥啦!
繞了一圈火山湖後,還有警察覺得這台巴是太酷了,提議說要跟我們拍照

對了!參與此巴士之旅的夥伴們名單如下,為了接下來的文章閱讀方便,以下放入夥伴們的名字:
我跟長腳(這就不用再提了!)
以色列人:Erez
法國人:Ulysse
法國人:Sylvain
德國人:Silvan
一隻來自瓜地馬拉的狗:暇替(不知她的法文名字怎們拼,是Ulysse的狗)

那麼我們開始上路啦!這些夥伴旅行都有帶鼓,大家都很愛玩音樂,整趟巴士之旅的過程中,鼓聲不停,再加上兩把小吉他哼哼唱唱的,這台巴士顯得很嬉皮,每當暫時停靠在某些點(吃飯、尿尿、購物等)車上就是會有那一兩人開始敲擊手鼓,跟著吉他、鈴鼓那些東西就follow 了!

雖說聽來很舒適享受,開著一檯移動的小房子,外加不時的玩音樂,但在經過墨西哥國境以前,咱們的巴士可是坎坷呀!從第一晚開山路後輪的輪胎框A到路障而凹了一邊導致輪胎漏氣,好不容易翌日白天找到地方修好後,上了高速公路沒多久,前輪又被A了一下,走走停停外加修輪胎框兩次了!最慘的是到某上坡路段,不知為何巴士無法前進,關掉引擎半小時後再發動只能行走約10分鐘,然後又掉入這個關掉、發動、行走10分鐘的循環內,100公尺的路在此情況下像煎熬般的前行,看著逐漸天黑的山路狀況,大夥只好決定將巴士倒退至有房屋住宅的路邊,尋求當地人幫忙。


不過,要在公路上倒退嚕幾百公尺可不簡單呀!安全起見將巴士移到對面來車的車道(這樣來車容易見到狀況),從這段籠長的上坡處慢慢的倒退擼回去,而我跟Silvan則在巴士前方一邊跑一邊招手跟來車的人比手勢,這一路還真長呀!我跑得氣喘吁吁的.....而公路上的所有車子皆因巴士的狀態放慢了速度,整個好不壯觀!

我們先暫停到一個加油站後,開始尋求路人的幫忙,打電話給修車廠或是一邊詢問是否能在加油站停個一晚(加油站的人說停在那裡要停車費,好一個瓜地馬拉不通人情的狀況),Ulysse往小鎮上走並詢問店家的協助,爾後我們聽說有一戶人家願意提供他們門前的區域給我們停巴士,而當天又剛好是週六,他們每週六都販賣BBQ的餐點,停在那裡又能順便解決晚餐,兩全其美的考量下,我們又來倒退嚕巴士了!

我們將巴士停靠好在這戶人家門前後,大夥人點了晚餐先解決飢腸轆轆的狀態,爾後就是跟這戶人家的家人、路人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巴士的問題。



別錯過任何能夠洗澡的機會,五個男生在雨中洗澡


巴士的問題無法馬上解決,因為已經週六傍晚了!大部分的瓜地馬拉人在週六傍晚後就開始呈現休假狀態,週日是重要的上教堂日,我們不斷尋求是否有個修車師傅,不會週日上教堂的可能性,很遺憾的,他們超愛聖母瑪麗亞....寧可捨去加班多賺錢的機會........
所以,我們只能等到週一了!必須住在這戶人家門前兩個晚上,位置又在公路一旁,附近沒啥店家、市集,週日整天的溫飽成了個問題,我們跟這戶人家討論了一下,大夥付給他們一些錢購買食材,中、晚餐都跟他們一起吃。
無法當下解決的問題靜置著,夥伴們索性又玩起音樂了,沒想到這戶人家也有一些樂器,家裡的小孩好像在學校參加樂隊,所以他們有鼓、鍵盤、小喇叭,我也拿起長笛,跟著這些夥伴一起大玩音樂,從週日下午到夜晚時分,大夥的音樂不間斷,連附近的鄰居都拿把椅子特地過來聆賞呢!

好不容易等到週一,一大早我們便聯絡上附近的修車廠,修車廠的工人開著小卡車,用鐵鏈綁好巴士,一路拉著巴士進到修車廠,Ulysse用他流利的西文跟修車場老闆討論了一段時間,老闆篤定巴士所壞掉的是引擎傳輸的部分,並告知我們在瓜地馬拉很難找這部分的零件,更別說要完全符合型號,工人拆下此傳輸的零件後,老闆也一直忙著打電話給他所知道可能會有零件的廠商,好不容易有個二手的,我們派了兩個人(長腳跟Silvan) 跟老闆去看,誰知道那零件的型號完全不吻合,長腳跟Silvan頓時一整個泄氣,感覺我們的巴士之旅就此告一段落了。此廠商有個修車工人看到煩到焦頭爛耳的他們便出了一個主意,他說他最近在某個廢棄巴士的地方工作,某廢棄巴士有拆下我們所要的零件,雖說是二手的,但還是能用,聽到此消息的長腳跟Silvan馬上跟修車場老闆前往尋找,當他們到了廢棄巴士的地方後,修車場老闆上前比對零件並開始商談價錢,長腳跟Silvan則在廢棄巴士旁等待並討論接下來的行程,Silvan走進廢棄巴士一旁便驚呼一聲,叫長腳一頭湊過去看,他們見到巴士旁的朽木有幾朵完整的大靈芝,長腳跟Silvan當下覺得幸運之神降臨了,收起泄氣的心情,摘下靈芝,跟著修車廠老闆搬起零件,回到修車廠後跟我們頭頭是道了一切的遭遇。
在修車廠的巴士

我們的幸運之神:靈芝!!!

耗了一整天找零件,傍晚時分又到了,工人們也要下班回家了,我們的巴士當天前進國境計劃又要被拖延一天,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只好睡在這個修車廠一晚,跟一般修車廠一樣,這裡的環境就是一堆車子零件跟油污,還好有水龍頭跟廁所,我們已經覺得很滿足了!
修車廠的老闆很好心,晚上帶我跟Ulysse到市場買食材,再到他們家使用廚房烹煮食物,老闆娘貼心的拿了很多鍋碗瓢盆裝好食物讓我帶回修車廠跟夥伴們共食,他們還邀約我們在翌日清晨到他們家共進早餐(老闆特地開車來接我們呢!)


經歷了幾小時的巴士修理過程,好不容易再次發動巴士,老闆跟我們先開著巴士在公路上晃了一小時,確定完全沒問題後,我們便跟修車廠的人道別,巴士重生了!再次開往墨西哥的國境之路,這一路上可是引擎轟轟轟的運作不停呢!我們一路祈禱這趟旅程的順利,也懷著滿滿的感恩之情,謝謝讓我們暫停的那戶人家以及修車廠的老闆跟老闆娘!

整個倒退嚕的過程都是長腳去Handle噢!很不簡單啊!

巴士之旅未完,待續!

Tuesday, September 19, 2017

Kombucha製作方式

旅居在Lake Atitlan的這幾個月,我倆學會如何製造Kombucha,這是一種運用紅茶與糖所發酵而成的健康飲料,在台灣稱「紅茶菌」飲,或是康普茶,利用茶與糖的結合,產生一種共生菌,稱作Scoby( Symbiotic Colony of Bacteria and Yeast),也是我們製造Kombucha的人經常稱Kombucha Mother,形狀有點像布丁狀,當煮好的茶混合糖以後,避光靜置約一週,在茶的頂端會生成一片半透明撞的生物薄膜,其菌體分析為酵母菌、醋桿菌、乳桿菌的共生物,以醋酸菌的含量最多,而這樣的飲品在美洲非常風行,尤其於我們所旅居的Lake Atitlan,由於當地的水質容易帶來些寄生蟲引發的腹瀉,Kombucha也因此成了當地流行的健康飲料,能幫助腸胃消化及新陳代謝。

那麼,以下為我們所製造的Kombucha方式,有興趣的朋友也能試試在家製造健康飲料。

首先我們先以一整桶五加侖的過濾水來計算比例,將這五加侖的水放於瓦斯爐上煮滾(要完全滾水的狀態喔!),待水滾後將鍋蓋打開15分鐘,這15分鐘的時候還是持續加熱,用意是殺掉所有的壞菌。
15分鐘過後,關掉瓦斯爐,再放入五茶匙的綠茶,待茶葉展開淨泡約兩分鐘後,再放入十茶匙的紅茶,五分鐘過後再加入兩大塊的黑糖跟兩杯糖,攪拌後並待其冷卻一晚,隔天便能倒入專門製造Kombucha的容器內,當然在此容器裡必須早已留下一些些上回所製造的Kombucha液體以及菌母(Kombucha Mother),容器上方需以布遮蓋並以繩子綁起,預防蟲子飛入產卵,布面上面最好有塑膠桶蓋的蓋子蓋好。大約過了四天,則需要進行試飲的測試,此容器下方有小小的水龍頭,我們都會以透明的玻璃瓶裝一點點,透光評估其顏色、聞香氣,並試喝其味道來評估是否需裝瓶,或是還需等待一兩天,此階段較難,取決於個人的經驗,以及菌母每一次不同的發酵狀況,我覺得此階段必須要讓一個喝過許多次原味的Kombucha的人才能評估發酵的狀況是否能裝瓶,多一天跟少一天裝瓶都會影響飲料的味覺。
特別的是,我們還研究到裝瓶後的Kombucha還有第二階段的發酵機會,在裝入玻璃瓶後的Kombucha會有一週的時間能再次發酵,許多市面上販賣的有口味的Kombucha也是利用裝瓶後的這個階段,放入一匙塘跟一些口味(如香茅、九層塔花、百香果、莓果、薑片...等),過一週後味道又會有些不同,只是該注意第一週的期間都放置在陰涼常溫處(避光),一週過後最好放置在冰箱,能保持其口味一直在最佳的狀態,因為菌母在極冷的環境下發酵的速度會變慢。

以上製作方式是以擁有菌母的條件下製作,那麼首次自行製作又無法取得菌母呢?嘿嘿!先到市面上買個兩瓶原味的Kombucha飲料,倒入以上所煮好的那一桶五加侖加了糖的涼茶,避光靜置一週,液體上方會生成一片薄薄的菌母喔!此階段成功後,你就能持續不斷地複製Kombucha啦!

注意事項:
Kombucha的菌母不能碰觸金屬類的器材,因此Kombucha的製造容器總是塑膠桶的材質,若想碰觸或撈起菌母時,皆需要以木製的勺子來碰觸。
當一切都完成後並想裝瓶時,一開始裝的頭兩三瓶最好先裝瓶到一半,爾後到第四、五瓶以後,再回頭填滿前面那三瓶,這樣味道會比較平均。

確定Kombucha的飲料成功後,要趕快裝瓶噢!如果不趕快裝,放在桶內每過一天會更酸,喝起來完全就是醋呀!
 
      這是Kombucha的菌母

裝瓶的狀態


第二階段發酵的時候能加入口味


厚厚的菌母

這是每一次裝瓶後所剩下於桶內的比例,留給下一輪製造用

Tuesday, August 22, 2017

農場殺豬party

今年三月我跟長腳來到Tzununa於一個Permaculture的農場實習,這個農場除了運用有機方式栽植作物,也有飼養雞(蛋雞、肉雞)、豬、羊,農場的動物除了蛋雞跟產羊奶的羊群以外,其它的動物就是飼養來食用的,在Permaculture的農場會見到利用動物的糞便成為栽植的肥料以外,動物所居住的豬舍、雞舍在一段時間之後,都會大搬家,利用雞、豬的糞便並參雜著牠們平時以腳爪、蹄挖掘並翻土的天性,能將牠們所待的那片土地自然的做一些整頓,時間一到,將雞舍、豬舍遷移到農場另一處去,原先的土地便成為肥沃的栽植處,而動物也不會因為在同一處待太久,容易生病。
那麼回到主題“ 殺豬”,在Permaculture農場的學習,除了植物的部分,也有動物的養殖,並加上如何宰殺動物,有關殺雞的方式,待由另一篇文分享,此文特地簡單介紹我們殺豬的方式。

Permaculture農場主人有天邀請我跟長腳到他的農場參加這個殺豬party,雨季來到,農場的動物容易得病,又加上豬隻養上一陣子了,剛好能落實殺豬的這個階段。在火山湖四周,沒有什麼工廠,當地人殺雞、殺豬、殺羊全都是徒手殺,完全回到好幾十年前台灣的農村景象。農場主人是教授Permaculture課程的老師,他曾跟我們說過殺豬是以上這三種動物處於最難最高挑戰的等級,因為豬隻的掙扎極為瘋狂,通常需要三四個好漢架住,也因此他計劃這次將農場內的三隻豬都殺掉,需要大量的人手幫忙,而他給予大家的回饋是殺完諸後,提供一隻來烤乳豬,大夥能帶上一些零嘴、飲料參與這個Party。
Alright, 怎麼殺豬?

老實說過程相當血腥,因為沒有大型工廠,也沒有現代化的宰殺器材(如電擊),這位老師為我們示範一個很傳統、當地的方式。首先,將不斷掙扎的豬帶到佈置好的宰殺場地,先準備好一些飼料給牠,這隻豬見到食物會瘋狂的專心猛吃,一人拉好套在豬脖子上的繩索並持好刀具,另一人準備榔頭往正在低頭猛吃的豬腦上重重一擊,被重擊的豬會倒地掙扎,持刀具的那人需要在重擊下一秒正對脖子猛然刺入再快速的切下至少一半的部分,豬血會到處噴灑,所以旁人必須協助拿鍋具裝豬血,隨著豬隻的掙扎必須持續的切下整個頭部,這是首部曲!幸運的話,頂多你就要練就“快!狠!準!”的功力,跟全身壓制一隻重達一百公斤的豬,而豬頂多瘋狂掙扎罷了!意外的話,瘋狂的豬會給你咬上一口,眼明手快不夠的話,這一咬可是會讓你跑醫院面臨街手指的命運呢!

 二部曲,待豬斷氣後,四五人一同扛起豬放上宰殺台,首先需以清水洗淨豬的全身,爾後必須準備刀具將肚子從胸骨下方切縱向至屁股處,這時是最噁心的部分,肚子切開後會有一堆大腸、小腸、胃腸那些內臟全湧出,並伴隨著臭味,這個老師每一部分細心的切割分開,避免切破內臟(那會臭氣熏天),將所需要的跟不需要的慢慢分類(台灣人應該是全要吧!西方人不太吃所有的內臟),肚子內的部分處理好並洗淨後,就需要拿鋸子將胸骨切開,媽呀~~~豬心好大一顆!在這個切肚的階段時,我無法靠太近幫忙,實在有夠倒胃口呀!連相機都不敢拿出來了!
大夥抬起重達一百多公斤的母豬於桌上時,桌子竟然當下垮了,也因此臨時用空心磚跟木板架設一個臨時的工作桌。

清洗斷氣的豬隻

這張開腸剖肚照好適合拿來畫張寫實油畫呀!

三部曲,除毛!
豬毛好硬好難除呀!我們總共有十人為一隻豬刮毛,一邊刮毛一邊需要以滾燙的熱水倒下,毛才容易除掉,此除毛階段是最耗時的部分,更何況當天我們有三隻要殺呢!

四部曲,切蹄!台灣人最愛的豬腳麵線呀~~~~
切蹄有點學問,必須先研究一下關節的走向,從關節處找到筋,以刀子切斷後,只要將豬腳一轉,很輕易的就能斷掉,切下來的豬蹄泡入滾燙的熱水約半小時後,指甲就很容易撥除掉,清洗乾淨就是台灣人最愛吃的豬腳囉!

末部曲,切肉!
切肉的方式需對肌肉的走向有些研究,並也要知道哪一部份的肉會拿來做什麼用途,我們殺的其中一隻小豬是整隻架到烤肉區,塗上醬料烘烤好幾個小時,另外兩隻大豬則耗上好幾個小時的切割工程,十幾個人忙到頭昏腦脹,先割皮、切肉、去骨,整隻豬從頭到腳似乎都有用途,這些工程不禁讓我敬佩起那些市場殺豬的人,真的好累又不容易呀!

這是小豬拿來當做我們殺豬party當天


烤乳豬!


在這個殺豬Party尾端,雖大夥在大功告成與清理環境之後,大食所烤的乳豬,這個殺豬課程的確超寫實,而大夥也覺得很酷,但我不知道大夥的心理感受如何,我跟長腳在殺完豬之後,感覺沒太大的食慾啃蝕大部份的豬肉,我們只吃一點點的肉就搭配大夥帶來的水果、麵包、蛋糕、飲料,試圖的擺脫掉心中一直存在的那種血腥感,老實說,殺豬時當見到一人拿著榔頭敲下去的時候,我傻眼的站在一旁,那種感覺很明顯是「殺掉」某種動物,跟殺雞的感覺有天壤之別。當晚睡前跟翌日,我倆都還是存在一種想到殺豬的畫面感到噁心的感覺,而似乎都能聞到血腥的味道有兩天之久,不過若將整個思緒放大到大環境,並思考到當地的生活條件,我還是尊重此種殺豬方式,也很感謝Atitlan Organic農場給予我這麼寶貴的一課。


感謝這些豬,讓我們見到生命的循環,讓我們深思環境與食物的關係,謝謝你們讓我們上了一堂非常珍貴的一課!

Lake Atitlan 山中農場食記

朋友的農場位在火山湖(Lake Atitlan)旁的其中一個聚落叫Tzununa,此地人數不多,也較沒有其它幾個大聚落發展成一個觀光小鎮,也因此在這裡沒有菜市場,更沒有許多商店,當地總共約10家小型的柑仔店(如同台灣過去鄉下皆會有的小商店),一間迷你又陽春的藥品店,連當地都沒有垃圾處理系統,見到當地居民的垃圾處理方式不是用焚燒垃圾,就是隨處亂丟,稍微有點公德心的居民會用米袋裝好,量多時再以船隻運送到人多的小鎮倒垃圾,居住在此地的外國人們發起將塑膠垃圾塞入塑膠、玻璃瓶中,拿來當建築材料使用,而除了塑膠垃圾以外的紙類、衛生紙、廚餘呢?當地有許多農場,幾乎每戶人家皆有養雞,這些東西能夠直接跟廚餘混在一起,倒在雞舍,雞在一邊挑食物吃的時候,腳爪也順便抓來抓去,紙類在自然環境中經過不斷地翻土、降雨、雞爪功之後很容易分解,我發現飼養雞之後,垃圾量根本不多,只有想儘辦法針對塑膠袋的使用減量,當然平常也要養成帶購物袋出門買物品,就不會帶回一大堆的塑膠垃圾啦!

那麼,回到此篇文的重點吧!剛剛提到這裡商家不多,更沒有菜市場,對!就是沒有!不需懷疑!要買菜,不是自己種就是跟當地商家買不是很新鮮的菜(量不多,選擇性不多),否則就是要每隔幾天坐船到對岸的小鎮上的菜市場購買大量的菜,再一邊爬山路一路扛回家,蔬菜供應都有限了,更不用說吃肉、喝牛奶、吃優格、起士這些東西啦!坐船到對岸才會買到就是了!不然自己養雞殺,養羊擠奶做優格,生活方式如同傳統農村以及山中生活的混合形態。
目前我們所照顧的農場內除了吃不完的有機蛋以外,香蕉、芒果、  倒是有(不過轉熟接需要時間),農場內有小區域的美生菜、地瓜葉可供食用,由於此農場才剛經營個幾年,有許多果樹還在成長階段,很多區域還需要慢慢的開墾種植,算是個年輕的農場,也因此我跟長腳的食物取得多半要下山購買及坐船到對岸一次買大量的菜。

本來農場有養十幾隻肉雞,朋友離開前剩三隻交給我們處置,長腳在朋友的允許下,將這些肉雞逐次殺掉,使得我也必須自學分解切割整隻雞的方法,還外加將剩餘的雞骨與殘肉烹煮雞湯,一隻雞能夠二人吃上兩天的中、晚餐呢!
 放上一隻長腳殺的雞,於鍋中等待我分解的照片

但是當這些肉雞吃完以後,我們又回歸到素食生活,農場沒有電,我們也沒有烤箱,我必須要發揮創意自己做出許多食物,麵粉、玉米粉、麥片等可以存放的食材是我必須要製作食物的關鍵,分析我們的食物蛋白質的來源主要以蛋為主,豆類烹煮耗時耗瓦斯(想像一下一邊爬山一邊扛瓦斯桶的狀態),我的身體吃豆類容易脹氣,所以從豆類取得蛋白質的方式則不適用於我,也因此我們不得不成為素食群眾,話說吃素不是挺好嗎?沒錯!在我開始旅行以前,不愛吃肉的我幾乎都快成吃素的族群,可是在今年的三、四月份,當我們住在這個火山湖旁的聚落長達快二個月時,當時的菇農場Fungi本來就是以素食為主,若是遇到Vegan在這個社群裡(完全的素食主義者,蛋、奶、蜂蜜等皆從動物身上取得的食材皆不吃)我們每天所烹煮的食物皆要遵循Vegan的吃法,一開始我覺得無妨,並不認為自己一定需要蛋、奶製品,不過卻讓我的身體起了很大的變化,我開始感到無力、經常頭暈,除了經常感到饑餓(就算吃飽後沒多久又感到饑餓),更別說有力氣經常爬山了,而過去每天吃肉的加拿大人長腳除了總是感到饑餓,他也明顯的感到無力、頭暈的情況,在這個社群內也有許多本來不是Vegan的人也有同樣的情況,這時我才感覺到原來身體需要蛋白質的重要性,也發現我雖然可以吃素,但是不可能成為完全的Vegan,這太刁難自己的身體了!

Alright,再回到這篇文的主題,山中農場食記!以下就是一堆照片圖解,看看我倆在山上的農場都吃什麼吧!




當麵包吃完了,沒時間下山買, 美式早餐煎餅就變成我一早起床必做的食物







自己做的水煎包








自製酪梨醬

市場能買到手工羊起士,在沒有冰箱的農場裡能常溫存放三天

自己做的巧克力Bar

自製薯條配豆泥其實不錯吃呢!

自己做的香蕉蛋糕

這是農場採收的生菜沙拉

想念台灣美食,就自己做蛋餅

這是香煎雞胸肉呀!


自己做的麵包,因為沒有烤箱,只能用鑄鐵鍋烘烤,形狀有限制




特別一提,本姑娘必須親手以麵粉做許多產品,由於日前在墨西哥披薩店學到發麵團的技巧,因此需要發麵團的麵包、水煎包皆不是問題,而蛋餅、美式煎餅、蛋糕、蔥油餅.....也經常成為我們的早餐或點心,而我也從當地人學到用玉米粉做的Totilla ,此為他們的主食,如同小型的墨西哥Taco一樣,不過長腳先生不喜歡吃瓜地馬拉的Totilla,他覺得沒啥味道且又沒營養,那麼我就做墨西哥的大型Totilla,叫做Tlayudas,購買黑豆泥的罐頭,塗在上面再包上炒蛋、番茄等,則成為墨西哥的街頭美食呢!

說起拉丁美洲的飲食習慣,玉米、豆類不可少,玉米;這個實踐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經濟作物,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這項全球化的食材也漸漸地成為許多國家的小吃、零食裡,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談起當初歐洲人殖民美洲時,曾意圖想將歐洲的經濟作物“麥”傳播於此地,但最後還是不敵本地的玉米,甚至玉米演變成實踐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夢想。
美洲的原生種植物除了玉米,還有可可。來到瓜地馬拉以前,我幾乎忘了大學時期偶然見到馬雅人開始飲用可可的資料,當時還期待著希望未來能夠到有馬雅人的地方,一探究竟呢!沒想到如今我真的走入馬雅人後裔的世界,在火山湖附近的市集,接能購買到還未烘烤過的可可豆呢!當地的巧克力飲品或是自製的巧克力接稱為Cacao(音類似為“卡靠”),說起Cacao跟巧克力有哪些不同,巧克力是以可可豆製成,不過在製造過程中加入許多可可脂跟其它油脂,來自天然Cacao的那種類似咖啡因的興奮素質在製造過程中流失,直接飲用單純由可可豆所熬煮的Caocao會有類似飲用黑咖啡的作用,過量或是夜晚時飲用時,容易興奮睡不著,或是喝過量時身體會產生一種嘔心的感覺(每個人的身體大同小異,我就感到挺明顯的)。
以下為可可豆跟市集買的Local Cacao(老婆婆自己做的)
左邊為市場買的手工無糖Cacao
這是可可豆,可將生豆放於平底鍋上烘烤個十分鐘後,待冷卻再將表皮播下,可可豆經烘烤後會有可可香氣,且顏色轉成深咖啡色。

在瓜地馬拉有幾樣特殊的食材,也都是旅居在農場後,透過幾次到市場詢問當地人跟上網查找名稱翻譯,也慢慢地在一次次地烹煮食物時發現其運用的方式。如Achiote(胭脂),原來這個印象中是國畫顏料的名稱還可以食用呀!原來胭脂取於種子,在市集還能買到一顆顆紅色的種子,回家能磨成粉末拿來畫畫跟實用呢!不過通常市場都會賣已經加上油脂跟鹽的粘土狀胭脂,將它丟進熱水中能溶解,適用於煮湯跟做醬料。另一種叫Protemas,類似我們台灣常常會有的豆類再製品食材,只要泡水後會撐大一些,炒菜煮湯都能加入。


最後,順帶一提,許多當地的小商店都會買到以塑膠袋裝的醬料,番茄醬也是以塑膠袋包裝來販賣,仔細看其番茄醬的成分,有些甚至跟番茄完全沒關係,是以木瓜、香蕉再加一些色素、糖所製成,木瓜能製成醬料倒是讓我嘖嘖稱奇呢!